培训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培训交流

关于希望杯教学比武说课稿的撰写建议

发布时间:2014-11-27

关于希望杯教学比武说课稿的撰写建议

一、如何说好一堂课

1、说课 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特点  说课既要说你怎样上,又要说你为什 么这样上,重在说理,难在设计,赢在教学理念,对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比较高。

2、说课的基本环节

A、说教材分析

B、说教学目标

C、说重点难点  (搞清什么知识是重点、分析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

D、说教法学法(就是说你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学生采用何种学习方式)

E、说教学过程(这是说课的重点,说你准备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F、说教学反馈(剖析自己有哪些可取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二、说课评分标准

项目

内容

评价标准

分值

评分

备注

说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1、说明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5

 

 

重点难点

2、准确表述教学目标,可观察、可检测,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体现技能训练的可操作性。

5

 

 

教材处理

3、准确说明本课的重点、难点、关键。

5

 

 

4、教材处理符合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特别注意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5

说教法学法

教法设计

1、教法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

4

 

 

学法设计

2、针对重点、难点设计教法,有一定灵活性。

4

 

 

手段选用

3、体现“2025”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

4

 

 

4、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到位。

4

 

 

5、选用教具合理,符合本学科特点。

4

 

 

说教学程序

环节设计

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时间分配得当,

6

 

 

教学手段

2、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及多向互动。

6

 

 

时间安排

3、突出重、难点的有效解决过程。

6

 

 

效果预估

4、体现专业技能训练方法的可行性。

6

 

 

5、合理设计教学反馈环节,预估教学效果。

6

 

 

教师基本素质

语言表达

1、普通话基本标准,表述具体、充实,层次清楚,语言简练清晰,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

10

 

 

仪表举止

2、仪表端庄、稳重,举止自然大方,表情丰富,富有修养,精力充沛,

10

 

 

板书设计

3、板书设计合理,有层次,突出重点,字迹工整,准确、美观,

10

 

 

                 

 

 

 

 


三、样例

        (第一课时说课稿)

常德市第十三中学        

我说课的课题是《压强》,我说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资源应用、教学反思,共七个部分。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压力的进一步学习,是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后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节学习的是固体压强,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和公式、压强的应用,教材建议分2个课时完成。我把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强的概念和公式安排在第一课时,把压强的应用安排在第二课时。下面,我将就《压强》第一课时进行说课。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

2、理解压强的定义和定义式,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4、感受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建立、有关压强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

我采用的是我校倡导的“2025”新课堂教学模式,共分五个环节:新课导入→自主学习→合作应用→拓展梳理→达标检测。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以导学案为主线,以引导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配以演示实验法、讲解法、自学法、讨论法、练习法。

说学法: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交流合作、讨论、练习、检测)的方法,既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3分钟)

    纸杯托人实验。

选这个实验,是因为该实验器材简单、易取;实验过程方便、易操作;实验现象明显、易观察。通过该实验导入,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2、自主学习(7分钟)

通过幻灯片展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观察视频(人在雪地行走的情景);进行手指挤压铅笔的活动,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这一部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片,观看视频,让学生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有直观的认识。设计手指挤压铅笔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了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又让学生切身体会了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为后面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3、合作应用(22分钟)

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5分钟)

学生分八个小组,教师课前给每个小组配置了多种实验器材(沙盘、小桌、海绵、钩码一盒、气球、矿泉水瓶),让学生自选器材进行实验。

给每组配置多种器材,是有意让学生自选器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安排分组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还能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使用控制变量法。

观看压海绵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②压强概念和公式5分钟)

教师创设情境:F1=100N作用在100cm2面积上的效果和F2=400N作用在200cm2面积上的效果如何比较。

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知道:在压力一定时,比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比压力;可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若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等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具体的数据,使学生知道:可以比较1m21cm2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到压强的公式。

③压强计算练习2分钟)

用手将图钉压入墙壁,若手给图钉的压力为20N,图钉帽的面积为1cm2,求手对图钉的压强?

选这个练习题,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压强公式中单位的换算,同时也初步让学生练习使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拓展梳理(10分钟)

    请估算你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这是一个与学生切身相关的综合计算题,因此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计算热情和动力,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学习。此题中,学生既要估算自己的质量和鞋底的面积,又要运用重力公式和压强公式,能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尝试对纸杯托人实验进行解释。

解释纸杯托人实验,既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又能为下节课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做好铺垫。

5、达标检测(3分钟)

通过达标检测让老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

六、资源应用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了媒体、文本、学生等教学资源,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具体介绍如下:

①媒体资源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多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在自主学习部分用幻灯片展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湖南教育资源网上下载了一些显示压力作用效果的图片和视频。由于学生对生活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感悟不深,用幻灯片把生活情境展示在学生眼前,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②文本资源的运用

在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平台。导学案的设计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导学案里面习题也是从湖南教学资源网上下载的。如合作应用部分,通过导学案上的创设情境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压强的概念。通过导学案上的计算题,让学生能初步掌握压强的简单计算。

③学生资源的运用

    在学习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层次清晰,流程顺畅,重难点突出,更重要的是合理地利用了资源。同时导学案的应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当然,这只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见解,还有很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第四章 第一节  秦岭――淮河线第一课时说课稿

常德市十三中学政史地教研组——吴雄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秦岭--淮河线》的第一课时(秦岭与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我说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共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本章教材属于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地形、气候、经济、人文等方面的特征。本节教材首先通过读图活动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利用阅读材料,介绍了秦岭、淮河的基本情况,接着进入本节课的重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学习,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列举了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这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以及秦岭、淮河的基本概况,并掌握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绘图、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3学生通过欣赏视频和图片,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以往的生活经历,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还具备了较强的读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仍欠佳。

五、教法学法

我采用的是我校倡导的“20·25” 新课堂教学模式,分五个环节:兴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互学→课堂小结→达标检测。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示课前师生共同收集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将秦岭淮河线的景观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以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家乡,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学习重难点秦岭-淮河线的重要的地理意义

2、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①、在图中找到并画出秦岭淮河

②、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③、找出秦岭-淮河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④、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是(    

a、湖北   b、河北   c、江西   d、山东   e、浙江   f、山西

2)、结合课本P75-76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秦岭淮河的基本认识。

    3)、秦岭-淮河线是我国1月份__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同时它也是_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温度带中_______带与________带的分界线,在干湿地区中,这条线还是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四大区域中是_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

4)、联系生活和前面所学,完成下表。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一月平均气温

 

 

河流的封冻状况

 

 

年降水量

 

 

植被类型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主要经济林木

 

 

主要运输方式

 

 

 

 

 

 

 

 

 

 

 

 

 

3、合作互学、突出重点

1)、1955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

 

2)、秦岭山地南北地理差异十分显著。读秦岭南北景观图,回答:

  

 


                                                           

 

 

 

                                                        

 

①、秦岭以南生长的水果以_______为主,粮食作物以_______为主.

②、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的现象,以南的河流冬季不结冰,为什么?

③、我们通常讲“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课堂小结、拓展提高

角色扮演,介绍家乡

5、达标检测、温习巩固

1)、图中西侧山脉和东侧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 

理分界线,东侧可能为(  

A.黄河     B.淮河      C.长江     D.珠江

2)、下列数据,有可能为正常年份甲地1月份平均气温的是(  

A.5          B.8            C.-4           D.16

3)、下列数据,有可能为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是(  

A.890mm        B.260mm          C.680mm          D.420mm

4)、下列山脉的走向与秦岭的走向垂直的是(  

A.天山         B.太行山         C.贺兰山         D.祁连山

5)、下列省区中,没有被秦岭—淮河线穿过的是(  

A.甘肃         B.陕西           C.湖南           D.安徽

当然,这只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见解,还有很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我是来自鼎城的选手高瑾。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后面二力平衡理解,更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在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探寻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其内在规律,为下一节惯性及及二力平衡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加推理的方式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

2、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然能不能在理想假设条件下推断出合理的结论还不好说,要求学生既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又要有严密的理性思维能力。

学生根据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从小就已经有了物体的运动当然需要力的认识,要从主观经验中把学生这一错误认识纠正过来并不容易。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层层推导,方可让学生接受理解。

二、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物理,随着物理知识的丰富加深及抽象化,部分学生厌学、怕学的情绪在慢慢发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更多的使抽象的具象化,复杂的简单化,实验室的生活化,慢慢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第二,九年级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理论基础,和实验探究能力,对进行实验探究有帮助,但学生能力有强弱,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进行科学分组,把能力强的学生分配到各组,给学生更多的锻炼空间,大兵带小兵,胜过我这个老兵。

 

    (二)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视频演示法,用摄像机拍下学生生活中与知识相关的熟悉画面,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直观、亲切。再采用主观感受法,利用身边物体进行小实验,体验感受力与运动的联系。第三是自主实验探究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再是小组合作讨论法,与同伴交流实验的设计方案、心得体会,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最后通过科学推理法发现新知,总结规律。其间适时运用“洋思课堂”的自学法。

(三)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生活视频,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回到生活,巩固提高→当堂训练

 

 第一环节:视频展示,引入新知(约5分钟)。

    越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也就越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

    我拍摄以学生踢球、骑自行车、玩具车滑行、秋千等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引发思考: 1、静止的足球为什么能运动?学生能够回答是由于力的作用。老师再追问:运动的足球为什么会停止呢?学生一般会有两种答案:知识面广的同学会知道是受到摩擦阻力,另外一部分同学会认不失支了动力。物体要想持续运动需要力吗?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得出两种不同的观点:

1、物体要持续运动需要力

2、物体持续运动不需要力

告知同学们,历史上有两位有名的科学家正好代表这两种观点,一位是古希腊的物理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另一位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观念之争就是科学家之间的观念之争。引发学生兴趣,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书,笔,橡皮擦,计算器、铅笔盒,小车等动手试一试,用手推一推,感受一下物体的持续运动是否需要力。这些小活动肯定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但动手实验的探究精神要在平时就培养起,实验不在大小,科学就在身边。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湖南常德市第十三中学   李利军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枇杷写意画》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教具、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自编教材内容 ,我把本课设定为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适合初二学生学习。其中的综合探索环节也可以作为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内容,对今后编写教材(如:荷花,西瓜,花生等各种花卉、水果、坚果之类)选定教学内容有参考作用。

过渡: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枇杷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的技法                                                     

2、了解枇杷造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3、通过枇杷写意画的活动,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过渡:在此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枇杷写意画的用笔用墨的技法。                                                            

教学难点:  用写意笔墨的技法来表现枇杷的特点。                                                             

过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明确了,要想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先了解到

四、学生的情况

初二学生开设过书法课,对国画知识了解很少,大部分学生没有画过国画,能用书法工具画好国画的学生很少,国画工具也很难备齐。

过渡: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准备好以下工具

教具和学具。

毛笔、墨汁、宣纸、颜料、羊毛毡  水桶等写意画工具。

过渡: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

以多媒体展示大量的高清晰枇杷实物图片(展示法)和播放优美的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感受到枇杷的造型和色彩的自然美,(演示法)并亲自示范枇杷的写意画法,来指导学生用毛笔等国画工具画枇杷的技法。

学法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探究练习和欣赏创作)的方法参与美术活动中来。感受绘画的快乐,(探究)枇杷写意画的画法,了解枇杷在生活中的设计应用,发现美并创造美。

 

过渡:并落实在以下教学过程的八个环节中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体验感受——探究练习——教师讲解示范——作品欣赏——自主实践——评价拓展——小结延伸

一,策计导入,明确目标5分钟)

用猜猜实物设置疑问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参与活动中来。

二,体验发现,感受生活:(2分钟)

以多媒体展示大量的高清晰枇杷的实物图片和播放优美的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了解枇杷这种水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三,观察比较,探究练习:(7分钟)

学生通过从各个角度观察枇杷,开始尝试用国画工具画枇杷,目的是让学生探究新的绘画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四,传授知识,讲解示范:(10分钟)

这个环节主要是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国画知识的传授和枇杷写意画的示范,让学生初步掌握枇杷写意画的技法。

 

五,欣赏作品,开阔视野:(3分钟)

通过欣赏枇杷作品和前面的探究练习,使学生对国画有了进一步认识,并提高欣赏水平。

 

六,随意练习,自由创作:(10分钟)

让学生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画出自己所了解的枇杷,不要顾虑太多的技法和要求,学生就会感到身心愉快,同时也符合学生参与美术的愉悦性原则。

 

七,综合评价,探究拓展:(6分钟)

自评和师生评相结合,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使其轻松参与美术活动。接着让学生探究枇杷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设计理念,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就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八,回顾小结 延伸发展:(2分钟)

小结本节课知识,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及对今后产生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学习奠定基础。

 

过渡:这八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的,关键是时间上要把握好,重要的是每个环节都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快乐的参与美术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也要关注他们参与美术活动的感受。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展示如下

板书设计:

我认为,一个好的板书设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的重难点,而且可以给他们以美的享受。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